(新春见闻)与木头对话的“守艺人”:手做的笼屉有“灵魂”******
中新社乌鲁木齐2月2日电 题:与木头对话的“守艺人”:手做的笼屉有“灵魂”
作者 史玉江 翟薇 商凯旋
春节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家家户户都蒸花馍,这也是笼匠袁吉清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内,摆放着不少制作中的笼屉,房间一角,堆满了加工后的木材。袁吉清站在烧热的半圆铁模具前,借高温将一块木板塑形成圆环状,瞬间,房内充盈着木头灼烧的气味。“这是制作笼屉中最难的一步,只有多做才能掌握力道和火候,做好大概要一周。”袁吉清告诉记者。
作为当地唯一的笼匠,袁吉清制作笼屉已44载,一直坚守纯手工制作。用袁吉清的话说,手做的木质笼屉才有“灵魂”。
笼屉是传统手工炊具,在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笼屉很普及。如今,木质笼屉逐渐消失,笼屉匠也和其他匠人一样淡出人们视野。但在中国乡间及喜好自然粮食味道的人中,仍用传统笼屉。
记者注意到,袁吉清许多工具的木质把手已经盘出一层油润的包浆。“这些工具都是我父亲用过的。”袁吉清称,其父是红山农场有名的木匠。
“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做笼屉。”凭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将一根根木头“变成”器具,儿时的袁吉清觉得很神奇。
袁吉清1986年初中毕业后,从锯木条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木工活。“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蒸馒头,所以来我家做笼屉的人非常多。”几年后,他开始专攻做笼屉的手艺。
笼屉看似简单,但要经过选料、裁料、盘料、穿撑、铺笼齿等20多道工序。袁吉清还将父辈传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做了改进。“要想让笼屉卖得好,还要学会变通。”
“不是什么木头都能制作蒸笼,我选取的是松木,纹理要好,不能有树节,否则制作的蒸笼不耐用。”说起蒸笼,袁吉清满脸洋溢着自信。
多年来,袁吉清制作的笼屉凭借着用料和做工,在当地闯出名声,周边县乡的人也去他家买笼屉。凭借着这个手艺,袁吉清一年有六七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刘峰在红山农场场部经营着一家馒头店。他说,“袁师傅做的笼屉质量好,用30年都不坏,而且用木质笼屉蒸出来的馒头也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客人们都很喜欢吃。”
近年来,新疆兵团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袁吉清被确定为第十三师新星市木蒸笼制作的传承人。袁吉清说,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笼刀”(笼匠的专业工具)时,就担负起传承的使命。“打算在兔年找一位对笼屉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将这份手艺传下去。”(完)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出席2023摩洛哥“欢乐春节”启动仪式******
1月12日,2023摩洛哥“欢乐春节”启动仪式暨“十二生肖灯展”开幕式在卡萨布兰卡港口火车站拉开帷幕。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出席仪式并致辞,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执行主任贾李斌、摩洛哥国家铁路局遗产保护部主任沙希德、各国人民友好协会主席阿马里、摩洛哥皇家武术协会主席阿卜杜拉拉赫曼,以及在摩中资机构代表、华人华侨等参加活动。
2023摩洛哥“欢乐春节”启动仪式现场李昌林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春节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内涵,并表示,中摩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近年来双边关系步入发展快车道,政治、经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愈加密切、成果显著。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摩友好协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在摩各地举行,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巩固了中摩开展务实合作的坚实基础。
李昌林致辞李昌林表示,到摩工作以来,曾出席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与梅克内斯大伊斯梅利亚协会共同举办的中秋诗会、梅克内斯国际旅游论坛以及中摩非遗巡回展等活动,还曾应邀同摩友人共进开斋饭。在与摩各界人士的交往中,他深刻感受到,中摩两国都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理念有不少相通之处,文化交流互鉴大有可为。中国驻摩使馆愿同各方密切协作,全力促进中摩民心相通,推动中摩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
李昌林同摩国家铁路局负责人共同为狮子点睛此次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主办、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与摩洛哥国家铁路局承办。2023摩洛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月下旬,在此期间将举办“十二生肖灯展”、“乡情国韵•非遗焕新”中国手工艺品展、“中非儿童国际漫画展”颁奖典礼、“中国电影周”等线下交流项目,并通过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社交媒体平台展播“安逸四川过大年”“秦时明月汉时关”丝绸之路图片展、“一起过节——青年汉学家新春祝福短视频活动”“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中国味道•宁夏之旅”等线上活动。
现场文艺演出及文化互动体验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